保定市总工会 > 集体协商
集体协商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保定市总工会 > 集体协商 > 正文

2024年入选保定市总工会十佳集体 协商案例发布(三) --平等协商,互利共赢

更新时间:2024-08-09 17:52:17点击次数:14024次

   2024年度优秀集体协商案例又和大家见面啦!为总结推广2024年以来开展集体协商工作的先进经验,引领推动集体协商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今年,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集体协商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培育推广优秀协商案例。活动期间,市总工会从众多协商案例中精选出10余篇优秀案例,旨在通过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一种多方参与凝聚共识持续推进的新模式,促进企业和职工在集体协商工作上同频共振、携手共进,切实提升我市集体协商工作的质量实效。本期选登相关内容供基层工会组织交流学习。

   今天向大家展示的是唐县总工会推选的行业集体协商优秀案例--唐县铸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典型案例。

   一、行业概况

   唐县铸造行业起步于2003年,截止到目前,我县铸造企业十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生产能力5亿余吨,铸造业已经成为唐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产品除与国内各大企业配套生产,国外远销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于2009年成立铸造行业联合工会,覆盖工会会员近2000人。

   二、协商背景

   唐县铸造行业从2006年首次开展集体协商以来,已经经历了17年时间。集体协商在2006年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之前,无论从协商主体的逐步健全,还是政策环境的持续向好,乃至铸造行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看,铸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都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启动”。

   (一)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已经具备了比较健全的组织基础

   早在2003年6月,为了加强企业对建会工作的深刻认识和协调发展,唐县总工会就召集区域内的各铸造企业领导针对建会入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进行了相关培训。各铸造企业成立工会后,先后开展了集体协商,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效地调整了劳动关系,妥善化解利益冲突。截至到2012年10月,唐县区域内规模以上的铸造企业均成功建会入会,这意味着,在唐县铸造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之前,铸造行业的劳资双方协商主体都已建立,具备了启动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先决条件。

   (二)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已经成为行业转型的内在要求

   虽然在逐步发展过程中,唐县铸造行业总量越来越大,但行业内企业散、弱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行业内的很多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很多企业经营者先入为主地认为,我的企业我说了算,拖欠职工工资、无故解雇职工、要求职工加班加点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行业内企业之间模仿性强,缺乏创新意识,互相通过抬价收购原料、降价销售产品去抢占市场,使得行业内企业间恶性竞争加剧,职工权益朝不保夕,加之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比例持续增高,人员、工种结构复杂,各企业因工资问题而引发的劳资纠纷时有发生,职工的职业稳定性和归属感都不够高,且职工流动率高达60%,成为制约行业长远发展的瓶颈。为此,企业领导专门找工会商量解决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开始,企业工会和行政方开展的工资协商,单纯就当年的职工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订立了一个标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工会又感到单单由企业与工会签订一份协议,并没有真正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职工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为此,针对这一情况,唐县总工会组织铸造行业各企业工会及时与各企业行政部门沟通,确定了签订区域性集体协商的最终方案。

   三、协商前的准备工作

   唐县铸造行业工会在启动2024年度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前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随着协商的不断推进,相关的准备工作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也更符合当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实际。

   (一)用事实说话——检验工资集体协商的可行性

   在开展新一轮的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之前,新建会的企业经营者对这项工作普遍不了解,不少人认为自己对职工工资有决定权,没有必要开展协商,因而感觉工会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是要跟自己过不去、对着干,思想上不理解,行动上有抵触。针对这种情况,唐县铸造行业工会选择了“用事实说话”,通过以往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企业的成功案例,来征服这些“蠢蠢欲动”的企业人。

   (二)舆论造势——宣传工资集体协商的必要性

   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仅靠工会一家单打独斗很难奏效,必须尽可能争取党政的重视支持、赢得企业经营者的认可配合、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为此,唐县铸造行业工会分门别类做工作,不断增强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企业经营者,他们反复宣传工资集体协商对于企业发展的益处,特别是充分发挥省市劳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企业家的典型示范作用;对于行业内职工,他们反复进行培训宣传,使得职工了解工资集体协商,掌握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方法步骤、策略技巧,逐步消除职工存在的不敢谈、谈不好的顾虑。

   (三)加强培训——增强工资集体协商的可操作性

   唐县在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和行业工会的基础上,注重教育培训,提高协商能力。在推进铸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唐县铸造行业工会不断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协商代表的法律法规、企业知识、工会业务、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引导企业始终坚持以职工为本、以职工全面发展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引导职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改善自己的生活;引导双方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开展铸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以来,唐县铸造行业工会定期举办了职工协商代表培训班,培训职工协商代表380人次,为开展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协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

   2024年5月15日召开了唐县铸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现场会。此次协商围绕四个议题进行协商。

   (一)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

   1.加班安排。企业方应实行每日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作制,因生产需要确需延长工作时间时,须经职工本人同意,并发给职工方加班工资。日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加班不得超过36小时。职工方如为孕期、哺乳期女工,企业方不得安排其加班加点。

   2.工资发放。甲、乙双方商定,企业每月至少对职工发放工资一次,并于次月10日以银行卡形式予以支付,如遇休息日应提前发放。企业不得拖欠职工工资性收入,职工工资性收入不得以产品、商品等实物抵付职工工资性收入。

   3.职工福利保险待遇:

   (1)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及员工给企业做出贡献大小, 自愿对员工提供下列保险: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并按期缴纳保险费,员工依法享受保险。

   (2)企业依法每月提取工资总额14% 作为福利基金 , 用于员工集体福利 , 工会协助合理安排使用。

   (3)企业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改善并发展员工的文娱设施、 膳食、健身、住房等条件。

   4.铸造企业各工种薪资待遇。各车间操作工均为计件工资制度,车间车床操作工月薪资7000元左右、铸造操作工8000元左右,包装工、制芯工(女工)6000元左右,打磨工10000元左右,上不封顶,多劳多得。企业方应当每月按期给乙方发放工资,逐步提高职工方的工资水平。

   5.福利待遇。根据高温、工作环境设有300-1000元不等的:满勤奖、出勤补贴、高温补贴、旅游补贴、员工绩效奖等制度;定期发放劳动防护用品;设有食堂的企业,按餐定额收费。

   (二)按照国家规定落实休息休假

   职工方建议每月职工至少休息4天。在法定节假日不能休息的,按照国家规定发放相应的工资(三倍工资)(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中秋节1天、国庆节3天)。企业方认为,休息休假制度,更适用于国有及大型企业等这类效益有保障的企业中,鉴于铸造业规模参差不一等特点,很多企业都不能承受,还会增加成本,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职工方首席代表陈岚提出建议,每月保证职工至少休息2天,2天不固定具体那一天。春节放假7天,中秋节放假1天,均不计工资,其他法定节假日没有固定休息,想休息的可以从每月2天休息日里扣除。这样使得职工能安心在本企业工作,最终企业方代表同意了职工方的要求。

   经过5名职工方协商代表和5名企业协商代表近1个多小时谈判最终签订了《唐县铸造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从而最终确定以上两大项内容。

   五、协商成果

   在我县铸造行业开展的工资集体协商的一系列工作中,效果突出成绩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后,员工满意度普遍提升,协商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职工对集体协商的认可度认同度越高,职工的利益诉求得到了满足。二是强化了队伍的团队精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落实,大大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企业对职工的诚心热心和爱心换来了职工为企业效力的责任心。广大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伤病不离岗的动人事迹层出不穷,献言献策及时中肯,团队精神初步形成。职工与企业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六、协商启示

   通过依法开展集体协商,使职工利益得到有效维护,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实现了企业和职工的互利共赢。具体表现:

   一是促进了工会地位提高。工会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工会有没有作为,此次协商,工会组织依法解决职工最关心的增资问题,工会在协商劳动关系中不仅主动参与,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保障了职工权益,也得到了职工的信任与拥护,提升了工会组织的地位,增强了工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二是推进了企业民主管理进程。工会通过规范组织开展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协商等民主管理工作,不仅畅通了职工参与管理与表达诉求的渠道,保障了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市总工会保障工作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