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要要求,按照省总统一安排,市总工会发起了“提高职工生活品质”主题征文活动,目的是通过文字形式聚焦新时代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新趋势,加强理论研究阐释,系统总结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探索,为不断完善工会服务体系、增进职工福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本期向大家展示的优秀征文为河北金融学院人文艺术教育教学部王瑞良作品《恭、宽、信、敏、惠——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恭、宽、信、敏、惠
——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王瑞良 河北金融学院人文艺术教育教学部)
子张问仁。
(孔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是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历史唯物主义人民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上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民这一历史主体的高度尊重和充分依靠。新时代做好工会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以此为基本的理论遵循。当然,工会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围绕与恭、宽、信、敏、惠等五个层面加以简单讨论,权作抛砖引玉,仅供参考。古人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同理,我们也可以说:得职工之心者得企业发展、得职工之心者得事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同理,我们也可以说:职工就是企业,企业就是职工;职工就是单位,单位就是职工。这就是说,我们要把广大职工真正放在本企业、本单位的主人翁地位上,给予他们以充分的尊重和关心,这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之一。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里,获得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鼓励,比赠与实际物质利益似乎更被看重,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志者不食嗟来之食”等是也:前者讲晋国孙豫让因获得知伯的尊重信任而誓死报恩;后者讲齐国一志士因不被贵族黔敖尊重而誓死不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孔子讲“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也是要求领导者要怀有一颗恭敬的心来待人接物,给老百姓安排劳作要小心谨慎。秦始皇做不到“使民如承大祭”,大兴土木修阿房宫、万里长城等,使如山似海般的兵役、徭役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致使民不聊生,结果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便“二世(仅十五年)而亡”。与此不同,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告诫州府县官员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因其关心民生、爱惜民力,实施休养生息政策,换取大明二百八十余年江山。孔子在与学生讨论怎样实施仁政时讲了五个字:恭、宽、信、敏、惠,把“恭”放在首位,并强调“恭则不侮”。“恭”,就是恭敬、尊敬、尊重。“恭”可以表现为两方面的事:一是敬人,尊敬自己的下属和职工;二是敬业,尽心竭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孟子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再加上在敬业方面做出表率,这样的领导作派,很难不受到下属和广大职工的尊敬和拥戴,并且上行下效,广大职工也就会敬业敏事。这样,整个企业、单位就会形成团结一心、相互尊敬、努力工作的大好局面,和谐的劳动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作为企业文化,尊重(恭)便包涵了两个内容、两个方面的事情。两个内容,即敬人和敬业;两个方面,即领导和职工。合而言之,即:一方面领导层、管理层必须充分尊重广大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关心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并且勤勉敬业,带头做好各自分内的工作;另一方面,广大职工必须充分尊重领导层、管理层的决策和管理,并且充分发扬主人翁精神,勤勉敬业,保质保量认真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这两方面合二为一,和谐的劳动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也为企业的发展、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传统,备受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视。周恩来同志在1949年4月22日的一篇讲话中号召广大青年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同时强调“当然,这个宽不是没有原则的”。两千多年之前,孔子就明确指出“宽则得众”,即领导者对人民能够宽容厚道,就能够赢得群众的心、获得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宽”作为一种人格修养,其基本义盖有两大方面:一是指自身心胸要宽广,待人处事要公道、公允、不偏私,正如陶铸同志所言“心底无私天地宽”。另一方面,对待他人要宽容,能够宽容他人包括属下的非原则性过错。春秋时期,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当时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受命伏击公子小白,曾一箭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命,公子小白趁机装死方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雄图大略,欲成霸主之业,在大臣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国相,最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宽”的上述两方面基本内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只有加强自身的修养,使自己具有一个公正无私、宽广博大的胸怀,才能待人处事善于宽容,即能够宽容他人的过错,又不丧失原则性。另一方面,只有在宽容地待人处事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起并彰显出自己公正无私、宽广博大的胸怀。“宽”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要素,包括上对下之宽容;下对上之宽容;同事之间的相互宽容等三个基本层次,缺一不可。其中,上对下之宽容,似乎更为关键,上文已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得强调下对上之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也不例外,所以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在党员干部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所以,对于领导和管理人员的过错,我们有监督、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同时,作为下级或作为员工,也需要宽阔其心胸,树立大局意识,善于理解并原谅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非原则性过错,切实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威,切忌抓把柄、揪辫子、拆台子。同时,同事之间,经常在一起工作、生活,难免会产生一些磕磕绊绊的事情,所以,也要学会相互宽容,做出各自必要的让步,从而营造一个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氛围。孔子讲“信则人任焉”,意思是说一个领导如果讲诚信,人们就愿意投奔到你的旗下,为你所用;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根据上文“足食,足兵,民信之”,这里的“信”字,当是信任、信仰之义。因此,我们对于“信”字,当作两种理解:一是诚信、守信义;二是信任、信仰义。所以,取第一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把“诚信”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讲“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则是强调“信”的第二义。就“信”的二义讲,诚实守信是产生信任、信赖的基础;信任、信赖有利于促进和加强诚实守信的品质和风气。商鞅立木取信的典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秦孝公重用商鞅以求变法图强,新法公布之前,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都城南门立三丈木一根,公示曰:“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百姓开始不信,于是又把赏金增加到五十金:“‘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然后颁布新法,并逐渐赢得了人们的信任,结果是“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最终完成统一六国之千秋大业。诚信产生信任,信任产生力量。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如果上下级之间,同事们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那么,这个企业,这个单位就不会有凝聚力和奋斗力,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破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三国演义》讲曹操性情多疑,被周瑜利用,设反间计诱使曹操临战斩杀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造成赤壁之战大败的结局。这一故事,至今令人警醒。中国近代历史上,蒋介石集团失信于人民,失信于非嫡系军队,也是其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相互信任,是新时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又一基本前提。首先,各级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相信群众,相信群众的可靠性,相信群众的智慧,相信群众的创造力。早在1941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执政等最大的底气,……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我们永远是人民的普通一员,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相信群众,才能依靠群众,获得事业的生理和发展。其次,人民群众,广大职工,也要培养对上级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信任,所谓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再次,企业内部、单位内部,同事之间也要培养相互信任的情感,团结一心,共谋发展。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要想构建稳定的长久的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具有强大的核心凝聚力,而良好的企业效益,显著的单位业绩,是形成内部凝聚力的基本内核。很难想象,一个贫困潦倒的企业,一个濒临破产的单位,会有什么凝聚力,会有什么和谐的劳动关系。而要创造出良好的企业效益和工作业绩,除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绝对没有别的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号召全国人民要“撸起袖子加油干”,2020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查工作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用极其朴素的话语,讲明了一个真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虽历经沧桑而不衰。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井冈山的斗争,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是这一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以《愚公移山》为题做了闭幕发言,在1957年10月,又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孔子讲“敏而有功”,意思是说,勤勉工作才能创造业绩、产生功绩。这里,“敏”就是勤勉做事、勤奋工作的意思,如孔子强调君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根据上下文关系,孔子这里讲得“敏”,主要地是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今天开来也十分有道理。因为,中国文化最强调领导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上行下效。孔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敏”,作为一个企业文化,或者作为一个政治文化,领导者、管理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身先士卒,起到表率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务必”,都把“艰苦奋斗”作为基本内容。当然,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对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但是,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做到前面。我们坚信,我们的人民是优秀的,我们的广大职工整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只要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能够做到为民勤政、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和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伟大的效益、伟大的业绩。孔子讲“惠则足以使人”,意思是说,你给百姓带来实惠、恩惠,就能够很好地使唤、役用百姓。尽管我们今天讲为人民服务、造福于人民的直接目的不是利用人民、役使百姓,但是,孔子给予下属和百姓恩惠的仁政主张仍然对我们有所启发:给予人民实惠,会赢得人民的拥护、支持和团结奋斗,有利于形成上下一心的大好局面以及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无比自豪地指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更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同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强大政治保证和坚实物质保障。说道“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物质利益,这是很有道理的。《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知礼节”“知荣辱”,显然是精神层面的要求和表现,依照管子之见,离开“仓廪实”“衣食足”这些物质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邓小平同志强调说:“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时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关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党中央和国家层面都有很好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战略策略,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第九部分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一)完善分配制度。(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家可认真学习实践。就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来讲,各企业、各单位,都要结合本企业班单位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中,符合国家法律制度和分配政策的基础上,努力地把企业红利、单位福利向广大职工倾斜,这是赢得民心的关键举措。同时,还要注重分配的公平合理:提高广大职工劳动报酬在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相关补贴。许多企业、事业单位,过高的收入集中在高管层、技术层,导致企事单位之中间以及企事业单位内部实际收入严重两极分化、严失公平的社会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