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总工会 > 集体协商
集体协商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保定市总工会 > 集体协商 > 正文

“提高职工生活品质”主题优秀征文 | 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一个都不能少

更新时间:2023-05-13 08:31:00点击次数:46376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要要求,按照省总统一安排,市总工会发起了“提高职工生活品质”主题征文活动,目的是通过文字形式聚焦新时代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新趋势,加强理论研究阐释,系统总结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的宝贵经验和实践探索,为不断完善工会服务体系、增进职工福祉、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本期向大家展示的优秀征文为保定市特殊教育中心李英作品


《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一个都不能少》

摘要:坚持以“有温度的教育和社会”为切入点,通过创设优质均衡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其生活品质、共建共享现代化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关键词: 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学生及家庭成员       品质生活   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凝练出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五个中国式特征,其首要特征即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应是千千万万人共同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民既是现代化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也应是现代化的受益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梦的道路上,一个人民都不能少!
根据中国残联的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残疾人约8500万人,其中残疾儿童的人数约为3,100万,其背后还有人数更为庞大的残疾人家庭成员,较之常人他们面临着更为沉重的生活负担、职业挑战和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在共建共享现代化美好未来过程中,全方位加强对残疾儿童特殊教育工作,进而做好残疾人及其家庭整体帮扶支持工作,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是摆在社会、党政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同事邻里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从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就业帮助直至融入社会和做好特教学生家庭成员的帮扶支持两方面,探讨这一群体不断提升生活品质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以“有温度的教育”为切入点,创设优质均衡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筑牢特教学生及其家庭成员提升生活品质的基础。
孩子是家庭、社会的未来,提高残疾儿童和其家长生活品质,教育首当其责。特教事业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更是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的基础。
近年来,本着人民至上理念,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要求,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不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对特殊教育的倾斜。在此大背景下,作为特教从业的管理部门和教职员工应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在拓展上下功夫,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努力使残疾儿童少年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升特教学生求学阶段直至步入社会后生活品质。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特教外延及水平。
一是尊重生命差异, 设置多元化特教层级。随着科技进步,对残疾儿童筛查、评估、早期干预、心理介入、治疗和康复治疗手段都有了极大提升,因此,应大力推动特殊教育分层分类发展,通过科学实施随班就读学生筛查认定、完善保障措施,逐步达到轻度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集中教育、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的就学途径。
二是发挥特殊教育学校主渠道作用,不断拓宽教学范畴,使之集学前康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和高中段职业教育于一体。特殊教育学校根据每个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的个体差异,推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能施教的教育教学模式。尤其要注重生活化为核心的单元教学主题,随时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变化。还要主动寻求辖区妇幼或儿童医院的支持协作,建立医教合作基地,辅之以康复训练课程。
三是大力推动构建市、县、校3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体系,深化教育学改革,不断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由于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和不均衡,越往基层特教机构不够健全、资金和师资匮乏的问题越突出。因此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市、县、校3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体系,自上而下传、帮、带、扶全面促进特教事业发展,让县乡村里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到优质教育,提高生活品质。
(二)在特教学校软硬件设施和特教文化上下功夫,涵养和满足残疾学生对品质生活的追求。
1、打造温馨适宜的校园环境。
切实提高校园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美化校园环境,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无障碍园林校园,保证特殊学生平等参与校园生活,满足特殊孩子对“吃好、住好、穿好、玩好、学好”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提高特殊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设置音乐、美术室、花卉园艺基地、劳动技能试验田、运动游戏场(保护措施完备)、才艺展示大舞台等,让学生参与各项艺体教学、体育运动、知识宣讲等活动,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认知和追求。
3、形成特殊教育“融养”文化
融:融合、融通、融化,消除隔阂障碍。养:涵养、滋养、培养,陶冶心性,涵养品行。“融养”文化,就是引申一种特殊教育理念,实质上是在精准分类的基础上,实施开放、互动、共享的特殊教育,强调的是在“主客融通的培养”、在“情感融入中培养”、在“资源融合中培养”。用大爱融通障碍的壁垒,涵养特殊学生品行,让他们通过特教身心健康茁壮成长。学校层面,融教于常,教育内容突出生活实践,涵养生存技能;教师层面:融爱于心,教育方式强调潜移默化,涵养感恩情怀;学生层面:融信于行,教育目标重视文化引领,涵养乐观友爱、正直信义精神。
(三)在融合上下功夫,在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基础上提高残疾学生生活品质。
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的深度融合,推进医教、康教、科教融合,不断丰富融合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使残疾学生的心理构建和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提高。
1、普特融合共同成长
融合教育是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融合教育的开展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可以和同龄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生活,发挥自身潜能,身心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更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面对随普通班就读特殊学生,课任老师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尽量为随班就读学生营造公平的学习环境,教育引导普通学生团结友爱不歧视,让他们感到平等和尊重,同时开展系列指向特殊学生社交技能提升的融合活动,让特殊学生身心愉悦健康成长。
2、康复成长相融合,打造更均衡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加强特教学校课程建设,最大限度地挖掘有特殊学生潜能,促使其健康成长发展。考虑到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应以康复为基础、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育人为目标,尊重、理解、赏识、激励每一个特殊学生,制定分级培养目标,即根据学生残障等级制定“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四级动态培养目标,通过对相关的政策生态、学校生态和学生特质的全面分析,重点培养特殊学生生活和艺术欣赏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和专业操作技能三大技能,培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和工作人格等三大核心素养,打造特殊学生追求品质生活的信心和能力
3、求学就业相融合,实现特殊学生就业梦想。
特教事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兜底工程,既要“一个都不能少”,又要尊重差异、突出特色,而检验特教成果的重要指标就是特殊学生的就业。在政府部门支持协调下,特教学校与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条件,为特殊学生职业学习与就业提供优质平台,打造职业体验、职前适应、心理评估辅导基地,构建“居家安养、机构照护、庇护就业、独立就业”四级安置模式,确保100%妥善安置每一个毕业学生,一级为极重度学生,实现居家安养;二级为重度学生,由专业机构协助照护,设置“爱心工坊,让他们有一定人际交流和集体文化生活;三级为中度学生,可协调安置超市、便利店、茶吧等单位,安排适岗工作;四级为轻度学生,实现独立上岗就业。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快乐的,自食其力让他们收获交流、友谊、尊重,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品质。
二、坚持以“有温度的社会”为切入点,完善特殊教育学生家长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提升特教学生家庭成员生活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如期实现。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十年,也是残疾人事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十年。十年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残疾人基本民生得到稳定保障。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1057.3万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112.2万残疾人接受特困救助供养,1181.2万残疾人领取困难生活补贴,1532.2万重度残疾人得到护理补贴。城乡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残疾人康复状况明显改善,103.9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超过80%;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每年全国有近1万余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人就业状况稳固提升,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形式实现就业增收;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残疾人积极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全国累计建成各类服务设施4000多个,获取3663万名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实名制数据,为实现精准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确要求“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体现了我们党鲜明的人民立场、人民至上的情怀,为全国8500万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了扎扎实实的救助温暖和希望,为新时代新征程残疾人事业发展描绘了光明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坚定人民至上理念,切实提升对特教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生活品质工作的认识。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残疾人工作实践。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引领特教学生和其家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特教学生及其家庭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要求的具体实践。
(二)提升特教学生家庭生活品质的路径。
家庭成员的关爱、肯定、鼓励和支持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坚实后盾。身为特殊教育学生家长肩负深重的责任和压力,因此,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和群众的善举更好地传递给他们,提升生活品质,让他们一起共享改革的成果,最大程度提升幸福感、获得感。
1、巩固提高特教教育质量,给特教学生家长以最大的帮助和慰藉。
综前文所述,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掌中宝,是家庭的期望和未来。坚持以“有温度的教育”为切入点,创设优质均衡融合的特殊教育和辅助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特教学生自身和家庭成员生活品质的基础。
2、政府主导使残疾人家庭成员无后顾之忧。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围绕更好满足残疾人家庭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健全完善保障机制和措施,大力发展残疾人康复公益服务;除公共场所全面实行无障碍化,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加强残疾人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工作,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活品质,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关注关心特教学生家庭成员身心健康。
随着党和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纳入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一系列制度、政策的出台和完善,有力保障了残疾人享有康复、教育、托养、就业、卫生等方面的优质服务。
作为特教学生(残疾人)的终身照料者——家庭成员群体,对他们的服务帮助的制度安排和人文氛围尚不够浓厚。特教学生家庭成员身负照料、康复、抚养、救济等重担,生理和心理压力极大,但自卑感、无力感和不得不承受的责任感又让他们极力隐忍,不去表达,造成明显的精神苦恼,工作受到影响,不少人还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家庭成员这种心理层面的痛苦、对精神慰藉乃至心理健康的需求,是他们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定、制度创新乃至社会和机构的设置等方面予以完善。
1、对特教学生(残疾人)家庭成员心理援助予以政策支持。全社会、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要重视特教学生(残疾人)对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予以相关的关爱政策和制度安排。例如,可以为特殊家庭提供“喘息服务”,“邻里守望互助”等公益项目并进行资金支持。
2、对特教学生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卫生知识和专业辅导、疏导。残疾人家属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焦虑以及抑郁、失眠,容易延误最佳干预时间,导致病情的加重。因此医院的心理科和心理服务机构,在相关部门和社区支持协助下提前介入,可提供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网上树洞倾诉、心理热线解答等服务。尽早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影响和暗示,鼓足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3、建立特教学生家庭成员心理互助平台和途径。残疾人家属的心理互助,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但他们之间缺失互助交流平台。建议可完善和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比如残联、工会、特教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在服务版块中增加互动区,既可以交流和分享经验,还可以开展简单的心理咨询服务,彼此携手鼓励互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对残疾人事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工作和实践,对提升特教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生活品质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今后工作中,还要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深入实施《“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特教工作中落地落实,促进特教事业全面发展,让特教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贡献绵薄之力。


市总工会保障工作部 (编辑:)